1600多年前,“书圣”王羲之辞官隐退,携妻子到剡县金庭(今浙江绍兴嵊州市金庭镇)安享晚年,离世后被安葬于金庭瀑布山麓。千百年过去,王羲之钟情的这片山水,仍然“圈粉”着包括中外书法爱好者在内的八方游客。
3月14日下午,“翰墨华堂 文化赋能——越读越有味 全民读好书”书法读书会在书圣王羲之归隐地——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举行。
读书会由绍兴市委宣传部、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、嵊州市委宣传部、绍兴图书馆、嵊州市金庭镇政府、绍兴职业技术学院、绍兴市徐渭研究会联合主办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师生、华堂村村民以及社会各界读者代表等近80人,参加了本次读书会。
读书会恰逢“华堂村集市”
感受传统庙会的乡土记忆
作为驻嵊州华堂文化特派员,我在赴会的路上看到,华堂村的村口马路边、村口到平溪江江边几百米的道路旁,摆满了各式商品琳琅满目,漫步在熙攘的街市间,犹如过年赶集心情格外舒畅。
据王氏第五十六世孙王剑钧先生介绍,华堂村的集市有两类:一是日市,二是会期。每月农历二、五、八、十日的集市是华堂的市日。据《金庭王氏族谱》记载:市日是“聚远近百货,听商民交易,地方藉以殷典。”市日当天,邻近乡村的人们都会来赶市,交易自产的农副产品,在临近商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。
会期又称为“庙会”,上世纪60-70年代时改称为“交流”。每逢农历“二月十二”和“七月初十”,华堂村就会举办庙会,持续时间一般三到五天,因季节而变。这其中属“二月十二”庙会最为出名。俗话说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在庙会里“锄头、铁砸、钪铣、刮耙、柴刀”等成了热卖品,大家都在为春耕忙着做准备。
因华堂村地处新昌、嵊州、奉化三地交界,每逢庙会周边的村民时常慕名前来。庙会期间,华堂村内的三个戏台(观下、岩头、石鼓庙戏台)将同时开演,加上高跷、舞龙、舞狮、哑背疯、大刀会、小刀会等各种民俗节目,让村里热闹非凡。在我的眼里,庙会不仅是百姓手中物资的交易,更是亲情、民情、文化的碰撞。
让书圣钟情的这片山水
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
说到当天的读书会,我在现场作了《洞天福地归隐金庭》的发言。东晋永和十一年(355),王羲之辞去会稽内史,归隐金庭。那么,王羲之为何独选金庭?我给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据唐代裴通的《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》记载:“越中山水之奇丽者,剡为之最。剡中山水之奇丽者,金庭洞天为之最。其洞在县之东南,循山趾而右去,凡七十里。得小香炉峰,其峰即洞天之北门也。”可见,这里是一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。
王羲之在金庭度过了六年多逍遥自在、舒心惬意的暮年生活,他还从朋友处打听果木良种,与家人一起翻耕修葺、采摘。王羲之这种求取良种的观念在王氏后裔中传承。20世纪50年代末,华堂村果农引进红心李,嫁接培育出了更为优良的“桃形李”,数十年过去,桃形李已成为金庭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。
从王羲之归隐金庭,到王氏后裔聚居金庭华堂,这片土地上的翰墨书香已经凝聚成为浓厚的文化底蕴。据了解,王羲之《十七帖》等许多名帖都在金庭所作,千百年来中外文人墨客纷至沓来,可以说这里“自带流量”。
我们要寻找传统文化的根,最好的方法是从这些流传至今的、活着的传统中去寻找。作为一名文化特派员,我期待有识之士、书画家和社会大众来金庭华堂一起探奇觅秘、发掘传扬,解锁华堂村乡村振兴的密码,以墨香引流,让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。(文化特派员张东华,记者高建峰整理)
网址链接:http://m.shaoxing.com.cn/p/3305872.html
(原载2025年3月20日越牛新闻)
版权所有: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:绍兴市越城区山阴路526号 传真:0575-88054011 邮编:312000 邮箱: yzbgs@sxvtc.edu.cn